游下石钟题山响楼壁

牛羊满山似可驱,鞭之不动非石乎。
悬崖无根乃有株,老干乱拔千章榆。
嵌空楼阁凌紫虚,列仙远邀山泽臞。
落星如沤漂大孤,五老拱揖朝香炉。
沙洲锁断九江脉,正面全受鄱阳湖。
湖波本清如碧矑,下流尽被江所污。
是日大风声拔木,洪涛倒挟雷霆趋。
须臾风止平若铺,细听林籁鸣笙竽。
石钟非钟扣亦愚,孰辨清越分涵胡。
作诗一笑解者无,四壁自看江山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下石钟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奇幻想象和深刻感悟。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写山上奇景。牛羊般的石头看似能驱赶却纹丝不动,悬崖上无根的树木却长得茂盛,楼阁仿佛悬在空中。诗人用夸张手法,把山景写得像仙境一样神奇,连五老峰都像在朝拜香炉峰。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写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壮阔景象。沙洲截断了九江的水脉,鄱阳湖清澈的湖水在下游被浑浊的长江水染污。这天狂风大作,波涛汹涌如雷霆万钧,转眼又风平浪静,林间传来轻柔的乐声。通过强烈对比,展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悟。石钟山虽名"钟"却不能敲响,谁能分辨它和真正钟声的区别呢?诗人自嘲写这诗没人能懂,不如独自欣赏这江山美景。这里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

全诗特色在于:
1. 用"牛羊""鞭子"等生活化比喻,让石头活起来
2. 通过"大风-平静"的强烈对比,展现自然威力
3. 最后四句突然转为哲理思考,从写景升华到人生感悟
4. 语言生动形象,如"洪涛倒挟雷霆趋"让人如闻其声

诗人通过奇幻的想象和细腻的观察,把普通山水写出了仙气,又在壮丽景色中寄托了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展现出豪放洒脱的胸怀。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