懊恼曲

藕丝作线难胜针,蕊粉染黄那得深。
玉白兰芳不相顾,青楼一笑轻千金。
莫言自古皆如此,健剑刜钟铅绕指。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
庐江小吏朱斑轮,柳缕吐芽香玉春。
两股金钗已相许,不令独作空成尘。
悠悠楚水流如马,恨紫愁红满平野。
野土千年怨不平,至今烧作鸳鸯瓦。

鉴赏

懊恼曲,亦作《懊侬曲》、《懊恼歌》。据《古今乐录》云:“《懊恼歌》者,晋石崇为绿珠所作。”《懊恼曲》即其变曲。《南齐书·王敬则传》:“ 仲雄於御前鼓琴,作《懊侬曲》,歌曰:‘常叹负情侬,郎今果行许。’”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借反面例子发端,含有明显的怨情。其后四句情绪发生转折,表达了女主人公仍相信人间有至死不渝的爱情。后八句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凄惨的爱情故事证明人间确有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这正是女主人公所希望得到的。诗的最后四句写的沉郁感人,悠悠的楚水映衬千年的野土,拉开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给后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在神驰古人爱情故事的同时又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怀恋之情。由满平野的“恨紫愁红”则可见同情焦仲卿和刘氏的人、物极多,甚至连泥瓦匠都不忍化作尘土的这对伉俪分开,就是烧瓦也要让他们成双成对,永不分离。最后二句写的颇有新意,在沉郁中又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这一联运用象征隐喻手法,借物写人。九月深秋时节,庭院葱绿的草木无不迎霜变色;惟有水上荷花,虽也叶枯蕊蔫,粉英凋零,却至死犹不改其红。诗句中一贬一褒,感情强烈;一绿一红,色彩对比鲜明,可谓瑰丽奇崛,凄艳动人。“守红死”的荷花,被诗人赋予了带有悲剧美的崇高人格,她同那些迎霜变色的绿草相对照,更显得坚贞不渝,光彩照人。以荷花至死犹红的意象喻指历代那些美丽多情,气节凛然的妇女,是诗人的独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哀怨与坚贞的爱情故事,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意象传递出深情与无奈。

前四句用"藕丝难做针线"和"花粉染不深色"比喻爱情的脆弱和难以如愿。女子如花般美丽,但情郎("玉白兰芳")却对她不屑一顾,而青楼女子一笑却能轻易获得千金,暗示现实中的爱情常被物质左右。

中间部分用"利剑砍钟会卷刃,硬铅却能绕指柔"的对比,揭示刚强反易折损、柔软反而持久的道理。接着用"秋霜摧残庭院绿植,唯有荷花至死保持红色"的意象,歌颂像荷花一样坚守爱情的人——即使外界变迁,依然不改初心。

后八句引入具体故事:庐江小吏(可能指《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爱人曾用金钗定情,誓言不让她孤单离世。但现实如楚江水奔流不息,原野上开满象征愁怨的紫红色花朵,连泥土都千年不平。最终他们的爱情如同被烈火煅烧的瓦片,虽成"鸳鸯瓦"(象征团聚),实则是被现实灼烧后的残骸。

全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工器物的强烈对比(如易谢的春花与不褪色的红荷,刚硬的剑与柔软的铅),层层递进地展现:在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唯有如荷花般坚定的爱,即使被现实碾作尘土,也能在烈火中涅槃为永恒的象征。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