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笛
江上行人,竹间茅屋,下临深窈。
春风袅袅,翠鬟窥树犹小。
遥迎近倚,归还愿、分付横枝未了。
扁舟却去,中流回首,惊散飞鸟。
重踏新亭屐齿,耿山抱孤城,月来华表。
鸡听人语,隔江相伴歌笑。
壮游历历,同高李、未拟诗成草草。
长桥外,有醒人吹笛,并在霜晓。
春风袅袅,翠鬟窥树犹小。
遥迎近倚,归还愿、分付横枝未了。
扁舟却去,中流回首,惊散飞鸟。
重踏新亭屐齿,耿山抱孤城,月来华表。
鸡听人语,隔江相伴歌笑。
壮游历历,同高李、未拟诗成草草。
长桥外,有醒人吹笛,并在霜晓。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月夜画卷,通过行人的视角展现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上片(前段)写白天的江景:行人走在江边,看到竹林间的茅屋坐落在幽深之处。春风吹拂,树梢新绿的嫩叶还很小。行人远远望见、走近细看,想把心事托付给横斜的树枝却未能如愿。乘船离开时,在江心回头望去,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里用"惊散飞鸟"的细节,暗示行人内心的波动。
下片(后段)转入月夜场景:行人重新踏上旅途,月光笼罩着山环抱的孤城,仿佛给城楼披上银装。对岸传来鸡鸣人语,伴着歌声笑语。这让他想起曾经与友人(高适、李白这类诗人)的壮游经历,那时写诗从不马虎。最后镜头拉远:长桥之外,有人在破晓的霜天吹响笛声,与醒来的世界共鸣。
全词妙在三个层次: 1. 空间上从近景茅屋到中景江面,再到远景孤城,最后定格在笛声回荡的天地间 2. 时间上从白天到月夜,直至霜晓,展现完整的时间流转 3. 情绪从开始的静谧,到中途的怅惘,最终升华为开阔的意境
最动人的是结尾的笛声,既呼应词牌《月下笛》,又用声音打破黎明前的寂静,仿佛把所有的旅途思绪都凝聚在这清越的笛音里。词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惊散的飞鸟"和"醒人吹笛"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既孤独又超脱的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