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成雷师

妖氛塞乾坤,乘罅毒黔首。膏肓不可针,灵文泄枢斗。

雷师烂柯仙,造化默授受。捕蛟笞鬼神,宛似弥明叟。

雷霆指顾间,云雨翻覆手。携诗走江湖,万里屈伸肘。

平生刘伯龙,贻笑今已久。谁能烦律令,三揖费蕉柳。

嗟嗟世涂艰,魑魅白昼吼。蓝色杂曼肤,睒眒眩妍丑。

我欲扫除之,荒郊乏荆帚。何当袭师术,轰霆震枯朽。

坐使四海清,物物跻仁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表达了对正义力量的渴望。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描写社会现状:用"妖气弥漫"比喻社会黑暗势力猖獗,老百姓深受其害。就像病入膏肓的病人,连针灸都治不好了,暗示社会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第二部分(中间十二句)塑造雷师形象:这位雷师像神话中砍柴遇仙的烂柯人一样,拥有超自然力量。他能降服蛟龙、鞭打鬼神,随手就能召唤雷霆云雨。带着诗篇行走江湖,伸张正义。这里用夸张的手法,把雷师塑造成一个替天行道的英雄形象。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表达诗人志向:现实世界鬼怪横行(比喻坏人当道),各种丑恶现象让人眼花缭乱。诗人想清扫这些污秽,却苦于没有工具(荆帚),于是渴望学会雷师的本领,用雷霆之力清除腐朽,让天下重归清明,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把社会问题比作妖魔鬼怪,把正义力量比作雷霆,通过这种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愤怒和对清明世界的向往。诗中"烂柯仙"、"弥明叟"这些典故的运用,既增添了神秘色彩,又让雷师形象更加高大。最后"四海清"、"仁寿"的愿景,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

俞德邻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