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酷暑中保持身心清凉的智慧生活场景,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
前两句"坎泉上施心长泰,离火不炎身自凉"运用了《易经》中"坎为水、离为火"的概念,但表达很生活化:就像清凉的泉水浇在心头让人安宁,即使身处炎热也能保持身体凉爽。这里不是在讲玄妙的道理,而是说通过内心调节来对抗暑热。
后两句转入具体生活画面:在竹席(胡床)上静静翻阅书籍(青编),专注阅读时连最微小的暑热都感觉不到了。诗人没有直接说"我不热",而是用"绝无星暑"这样生动的表达,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沉浸阅读时物我两忘的清凉境界。
全诗最妙的是把"消暑"这件日常小事写出了哲理意味——外在环境无法改变时,可以通过修养心性、专注精神来获得内在的宁静。这种生活智慧对现代人同样有启发:面对压力时,与其烦躁不安,不如静下心来专注做好一件事。诗中读书的场景,正是古人"心静自然凉"这一生活哲学的美好写照。
陈宓
(1171—1230)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陈定弟。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