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秋之夜,月光下的佛塔点起灯火,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意境。诗人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前两句写月光下的佛塔亮起灯火,塔身像九节青竹般挺拔。"丈六支提"指高大的佛塔,"九节青"形容塔身修长。这里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中秋夜塔的庄严美丽。
中间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人生无常的感悟。"造阿育"指印度阿育王一夜建塔的传说,暗示世事变化之快;"栖灵"指扬州栖灵塔,诗人感叹月光无情地照着这座古塔。接着笔锋一转,写昆明滇池畔的昆华馆鲜花盛开,江南的福寿庭秋意正浓,形成南北风光的对比。
最后两句将视野拉远:虽然相隔万里,但人们共赏这清朗月光。天边的疏星伴着风露,暗示着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惆怅。
全诗以中秋月光为线索,将佛塔、传说、南北风景串联起来,在描绘美景的同时,透露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淡淡忧伤。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体现了中秋时节特有的思念之情。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