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匡山新霁后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首联“翁昔少年初画山,苍松苍竹杂潺湲。”诗人回忆了年轻时第一次画山时的情景,那时的山景如同一幅生动的画面。他笔下的山水,既有苍翠的松树,又有苍劲的竹子,还有潺潺的溪水声。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颔联“直疑积雨得深润,不假浮云相往还。”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山水之美,仿佛是经过长时间的雨水滋润,使得山石更加青翠,树木更加茂盛。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山水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感悟。他认为,山水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像是浮云与天空的关系,虽然它们看似独立,但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颈联“世外空青秋一色,岩前远黛晓千鬟。”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山水之美。他发现,在秋天的早晨,整个山谷都被一层淡淡的青色所笼罩,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而远处的山峰则像是千个发髻一般,层层叠叠地耸立在天际。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山水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尾联“天台鹤鹿同人境,尚恐翁归向此间。”诗人最后一句表达了他对这片山水的依恋之情。他认为,这里的山水美景就像天台山上的鹤鹿一样,都是人间仙境。然而,他仍然担心自己会离开这里,回到世俗的生活中去。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匡山新霁后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水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山水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