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三十一首

前得得,后不得,
一贯谁知两五百。雨桧萧萧,
风松瑟瑟。隔山人听鹧鸪词,
错认胡笳十八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和音乐感的画面,核心在表达"表面相似的事物本质不同"的哲理。

前两句"前得得,后不得,一贯谁知两五百"用数字游戏讲道理:看似都是"五百"的组合(两五百合计一千,与"一贯"同义),但前后结果完全不同,暗示世人常被表象迷惑。就像现在有人把外形相似的网红产品买回家,发现质量天差地别。

中间"雨桧萧萧,风松瑟瑟"用两种树在风雨中的声音作对比:桧树被雨打是"萧萧"声,松树遇风是"瑟瑟"响。就像同样的天气条件下,不同植物会奏出不同的自然乐章。

最后两句最妙,把南方山歌"鹧鸪词"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胡笳十八拍"混为一谈,就像现代人把琵琶曲《十面埋伏》误当成古筝曲。这个听觉误差生动说明:隔着距离(隔山)观察事物时,最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全诗用声音的微妙差异作比喻,提醒我们看待事物要穿透表象。就像今天刷短视频时,看似相同的内容可能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我们用心辨别。

释玿

释玿,号石庵。历住白云寺、鼓山寺。为南岳下十七世,蒙庵思岳禅师法嗣。有《石庵玿和尚语》,收入《续古尊宿语要》卷五。事见本《语录》。今录诗四十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