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对象是陈伯厚去参加科举考试。整首诗充满了对陈伯厚的赞美和祝福,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期待。接下来我将逐句分析这首诗。
首联“才华早已逼难兄,声动贤关指日听。”描述了陈伯厚的才华早已令人瞩目,他的名声和声望已经在贤能之士中传播开来。诗人用“逼”字形容陈伯厚的才华已经超越了他的兄弟,预示着他即将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颔联“万卷饱看双眼碧,一篇聊换半身青。”进一步强调了陈伯厚的学识渊博和对科举考试的准备充分。他的眼睛因为饱读诗书而显得碧绿清澈,一篇优秀的文章就能为他换来半生的功名。这是对陈伯厚学识的肯定和对未来功名的祝愿。
颈联“三都赋出愁无纸,千佛名题会有经。”则描绘了陈伯厚才华横溢的场景。他写出的文章如同《三都赋》一样精彩,令人担忧的是没有足够多的纸张来记录他的才华。而他的名字如同千佛一样被铭记,预示着他在科举考试中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尾联“投老溪干吟送别,旧游回首梦炉亭。”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祝福。即使陈伯厚离开了,诗人仍然会在溪边吟咏送别,回忆他们曾经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这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陈伯厚才华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祝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科举考试的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和感染力,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热情和友谊的温暖。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