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雅 其十二

莫羡檐前柳,阑珊花落后。
莫作云间鸿,飞去海光中。
愿为陌上土,草色迷征路。
愿为炉中香,几案在我傍。
分明三五月,圆缺且不常。
璧满蟾又缺,蟾缺月复光。
昨夜忽已过,月华殊未央。
今夜月分明,树影空过墙。
回身向暗卧,金壶漏丁当。
心燃一寸火,焚烧九回肠。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看透世事无常后,选择平凡安稳的人生态度。全诗用对比手法,通过"莫羡""莫作"与"愿为"的反复咏叹,传递出深刻的人生感悟。

前四句用两组"莫羡""莫作"开篇,劝人不要羡慕屋檐下随风摇摆的柳树,也不要学云间高飞的鸿雁。柳枝虽美但会随季节枯萎,鸿雁虽自由却要漂泊远方。这里用两种典型意象,暗喻世人常追逐却未必真正适合的生活状态。

中间八句则用"愿为"提出正面主张:宁愿做路边滋养青草的泥土,或书桌旁静静燃烧的炉香。这两个比喻非常精妙——泥土默默支撑生命,炉香温暖陪伴日常,都是平凡却不可或缺的存在。接着用月亮圆缺变化为喻,说明繁华盛景终会消逝,唯有平淡最恒久。

最后六句转入具体场景:昨夜月光还未消散,今夜的月色又照亮墙头树影。诗人转身背对月光躺下,听着更漏声,内心却燃烧着不灭的火焰。结尾"一寸火"与"九回肠"的强烈对比,暗示即便选择平淡生活,内心依然保有炽热情怀。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份清醒的执着:看清世间荣华如月有圆缺后,不是消极逃避,而是主动选择做滋养生命的泥土、温暖他人的炉香。这种在平凡中坚守热忱的人生态度,对现代人仍有深刻启示。诗中"泥土""炉香"等日常意象的选择,也让哲理思考显得亲切可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