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马洲书院

蝌蚪秦皆废,灵光鲁独存。
豆笾漂海国,丹雘暗淮村。
苔藓花侵础,蒲芦叶拥门。
青春深雾潦,白日老乾坤。
德化三王并,威仪百代尊。
郊麟初隐遁,野兕遂崩奔。
先辈俱冥漠,诸生罢讲论。
断编尘树冷,遗像网虫昏。
尽变衣冠俗,终归礼义源。
江南游学士,瞻拜敢忘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书院历经沧桑后的景象,同时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感慨和对礼义精神的坚守。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历史沧桑(前八句)
用对比手法写书院命运:秦朝焚书坑儒后,这座像"灵光殿"一样的书院奇迹般留存。但如今祭祀器具(豆笾)流落海边,彩绘(丹雘)在淮河村庄褪色。具体描写书院破败:苔藓爬上石阶,蒲草堵住大门,整日被雾气笼罩,仿佛被时光遗忘。这里通过"白日老乾坤"的拟人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沉重。

2. 往昔荣光(中间六句)
回忆书院鼎盛时期:三位贤王在此推行德政,礼仪规范传承百代。用"郊麟""野兕"(象征祥瑞和力量)的消失,暗喻文化传统的没落。如今前辈逝去,学生散去,只剩虫蛀的典籍和落满灰尘的先贤画像。

3. 文化坚守(最后四句)
在衣冠服饰都改变的时代,诗人坚信礼义精神才是根本。江南游学的士子们前来瞻仰时,这份文化传承让他们肃然起敬,默默铭记于心。

艺术特色:
- 画面感强烈:如"苔藓花侵础"让人直观看到石阶长满青苔
- 今昔对比:辉煌历史与破败现状形成反差
- 象征手法:用"麟""兕"代表传统文化,"雾潦"象征时代迷雾

核心思想:
通过书院兴衰,反映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困境,但强调礼义精神永不磨灭。诗人最后点明:无论外在如何变化,对文化根源的坚守才是最重要的。

王逢

(1319—1388)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