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泛舟赏桃花的闲适画面,充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人生易老的淡淡感慨。
前两句写出行场景:薄薄的云朵飘在北山边,诗人再次受邀乘船出游。"轻阴"营造出春日柔和的氛围,"招要"(邀请)体现朋友间的亲切。
中间四句生动刻画桃花美景:春寒中十里桃花颜色浅淡,碧绿的春水在池塘里泛起波纹。这里用"淡淡"形容花色,既写实又带朦胧美;"罗罗"(清澈)让水波仿佛有了声音。诗人幽默地说"没遇到渔夫可能会迷路",但庆幸有文人朋友一起踏青,展现了郊游的乐趣。
最后两句情感升华:眼前春光与年少时一样美好,但青春已逝,只能多喝美酒来慰藉。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并不沉重,反而透着豁达——既然留不住青春,不如举杯享受当下。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像用文字勾勒的水墨画。诗人通过"桃花、春水、游船"等意象,把寻常春游写得充满诗意,结尾的感慨又能引发读者共鸣,展现了古人"活在当下"的生活智慧。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