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春暮酬南海陈五给谏怀予塞上之作兼寄西樵道士薛二
遗我紫琼花,风吹落白云。
白云泱漭起南海,蓬莱宫阙须臾改。
往日三千玉女群,祗今惟有麻姑在。
与君携手入罗浮,瑶琴一曲难消忧。
绮季终当扶汉室,张良未得报韩仇。
君家相国奋长剑,曾捧轩辕出金殿。
呜呜吹角为龙声,大呼玄女来助战。
蚩尤未灭妖氛多,可怜碧血归天河。
君栖芦中凡几日,悲风吹断鹊鸰歌。
神虬久蛰无人识,黄鹄高飞奈我何。
高飞忽向天山月,月炤天山皎如雪。
丁零争献葡萄杯,苏武共持青海节。
鸿雁南从大庾回,口衔尺素落龙堆。
开缄未读泪沾臆,城上吹笳凄且哀。
处处牛羊衔白草,纷纷雨雪下轮台。
问君塞上胡不来,当时敕赐有龙媒。
投笔曾无班子志,吹篪宁让伍胥才。
新诗字字琅玕重,何时草就西樵洞。
西樵道士剑侠流,应共悲歌击银瓮。
春风三月梨花飞,我游禹穴方思归。
黄莺开关啼碧柳,万里乡心连翠微。
谁怜寂寞耶溪上,泪洒西施金缕衣。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浪漫的想象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个人理想的追求,以及友情的珍贵。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的仙境想象
诗人用神话般的语言开篇,说自己住在“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神树)下,每天都能见到太阳神“东君”。这里用“紫琼花”“白云”等意象,营造出缥缈的仙境氛围,但随后笔锋一转,说仙境也会变化(“蓬莱宫阙须臾改”),暗示人世无常。
2. 对现实的忧虑
诗中提到“绮季扶汉室”“张良报韩仇”,借用历史典故表达对时局的担忧。诗人感叹像张良这样的英雄尚未完成复国大业,暗喻自己或友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蚩尤未灭妖氛多”进一步以神话中的恶神比喻现实中的动荡,而“碧血归天河”则暗指志士的牺牲,充满悲壮感。
3. 友情的寄托
诗人与友人(陈五给谏、薛二道士)的互动是诗中的重要线索。他们曾一起“携手入罗浮”(罗浮山是道教名山),弹琴抒怀,但琴声难解忧愁。后来友人远赴塞外(“天山”“轮台”指边疆),诗人收到书信时泪湿衣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4. 边塞与乡愁
诗中描绘了边塞的苍凉景象(“牛羊衔白草”“雨雪下轮台”),与开头的仙境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问友人“塞上胡不来”,既有对友人境遇的关切,也隐含对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遗憾。
结尾回到江南春景(“梨花飞”“黄莺啼”),以“泪洒西施金缕衣”作结,将个人寂寞与历史传说(西施)相联系,增添哀婉之美。
精髓与魅力
- 神话与现实的交织:诗人用仙境比喻理想,用边塞直指现实,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
- 家国情怀与个人抱负:诗中贯穿对时局的隐忧和报国之志,情感深沉。
- 友情的温暖:无论是一同游山玩水,还是分隔两地时的书信往来,都体现了真挚的情谊。
- 画面感极强:从“紫琼花”到“天山雪”,从“瑶琴”到“吹笳”,意象丰富,读来如观画卷。
整首诗看似跳跃,实则以情感为纽带,将神话、历史、边塞、江南等场景串联,展现了一个文人面对乱世时的复杂心境——既有超脱的向往,也有深沉的无奈,最终回归对友情与故土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