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宫四首
风树离离月稍明,九天龙气在华清。
宫门深锁无人觉,半夜云中羯鼓声。
天阙沈沈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
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红树萧萧阁半开,上皇曾幸此宫来。
至今风俗骊山下,村笛犹吹阿滥堆。
水绕宫墙处处声,残红长绿露华清。
武皇一夕梦不觉,十二玉楼空月明。
宫门深锁无人觉,半夜云中羯鼓声。
天阙沈沈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
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红树萧萧阁半开,上皇曾幸此宫来。
至今风俗骊山下,村笛犹吹阿滥堆。
水绕宫墙处处声,残红长绿露华清。
武皇一夕梦不觉,十二玉楼空月明。
现代解析
这组诗描绘了华清宫的今昔对比,通过夜晚的宫廷景象展现盛唐繁华与衰落后的凄凉。
第一首用"风树""月明"营造寂静氛围,"九天龙气"暗指昔日帝王威仪。深夜传来的羯鼓声(胡人乐器)暗示安史之乱的战乱前兆,紧闭的宫门象征统治者对危机的麻木。
第二首"碧云仙曲"展现当年《霓裳羽衣曲》的盛况,玉笛声消失后只剩月光和更漏声,用声音的消失表现繁华落幕。骊山月光与长夜更漏形成时空凝固感。
第三首通过"红树""半开阁"的萧瑟景象,带出唐玄宗旧事。"村笛吹阿滥堆"(玄宗改编的曲调)显示民间仍传唱当年乐曲,用民俗记忆反衬宫殿的荒凉。
第四首以流水声贯穿宫墙,用"残红长绿"的自然景象对比"武皇一梦"的政治幻灭。结尾"十二玉楼空月明"用建筑的空寂与月光的永恒,形成强烈的盛衰对照。
全诗核心手法:
1. 用声音(鼓声、笛声、水声)串联记忆与现实
2. 月光作为永恒见证者,照射不同时空下的宫殿
3. 通过村民无意识的传承,展现历史在民间的生命力
4. 将政治悲剧转化为美学意境,让读者在景物中感受历史沧桑
张祜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