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纪游八首 其五

亭亭妙高台,迥出千峰上。
怪松多十围,巨石非一状。
心赏孰与同,昔贤有馀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又奇特的山水画卷,语言直白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亭亭妙高台,迥出千峰上"像用无人机航拍:一座高台笔直耸立,明显高出周围连绵的群山。这里"亭亭"形容高台挺拔的姿态,"迥出"强调它鹤立鸡群的视觉效果。

中间两句是特写镜头:先拍那些造型奇特的古松,树干粗得要十个人才能合抱("十围"是夸张说法);再拍形态各异的巨石,每一块都长得不一样。这两句用"怪"和"非一状"突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这样震撼的美景,谁能和我一样懂得欣赏呢?好在古代贤人留下的诗篇("馀唱")能与我共鸣。这里透露出一种"跨越时空的知音"之感,把眼前的风景和历史文化连接了起来。

全诗就像一篇图文并茂的游记:先用大远景展现高台的雄伟,再用近景聚焦松石的奇特,最后抒发独到的感悟。最妙的是结尾处那若有若无的寂寞感——面对绝景却难觅知音,只能与古人隔空对话,这种复杂情绪让山水有了人情味。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