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铙歌鼓吹曲十三篇 其十三 其十三 ①喻西蜀
陇云寒,陇水乾,天使晨入荆门关。
右扼僰,左控秦,巴蜀限峨岷。
伪夏昆,强项不来宾。
元戎阐皇威,民何罪,肝脑糜。
一札西去如星驰。
彼元之微,弃身独夫。
剪与我绝,忍及尔孤。
告冉厖,束斯榆。
檄邛笮,上版图。
剟包蒲,受正朔。
玉垒峨嵋我城郭,沱潜三巴我堑壑。
誓蚕丛,铭剑阁。
右扼僰,左控秦,巴蜀限峨岷。
伪夏昆,强项不来宾。
元戎阐皇威,民何罪,肝脑糜。
一札西去如星驰。
彼元之微,弃身独夫。
剪与我绝,忍及尔孤。
告冉厖,束斯榆。
檄邛笮,上版图。
剟包蒲,受正朔。
玉垒峨嵋我城郭,沱潜三巴我堑壑。
誓蚕丛,铭剑阁。
现代解析
这首《大明铙歌鼓吹曲》是首气势雄浑的战争凯歌,用现代视角可以这样解读:
核心主题:歌颂明朝军队平定四川的功绩,展现国家统一的强大意志。
开篇画面感极强:用"陇云寒,陇水乾"勾勒出西北战场的肃杀环境,接着"天使晨入荆门关"突然切入军事行动,像电影镜头般展现明军清晨突袭的紧张感。
地理战略描写生动:诗中"右扼僰,左控秦"等句,像军事沙盘一样展示四川的地理重要性——右制云南(僰),左镇陕西(秦),峨眉山和岷江就是天然屏障。
对战况的文学化处理:用"伪夏昆"暗指割据势力,说他们"强项不来宾"(梗着脖子不臣服),而明军"一札西去如星驰"(军令像流星般飞速传达),形成强烈对比。
政治智慧的表达:诗中强调"民何罪"体现仁政思想,而"剪与我绝,忍及尔孤"则警告敌人:你们祖先背叛元朝,现在轮到你们承受后果了。
民族融合的展现:点名招降冉厖、斯榆等少数民族(今川西一带),"檄邛笮,上版图"用公文形式完成领土交接,展现明朝的统治艺术。
结尾最有气魄:把玉垒山、峨眉山比作城墙,把沱江、巴地比作护城河,最后在剑阁(蜀道要隘)刻碑铭功,就像现代人在战略要地立纪念碑一样,充满历史仪式感。
现代启示:这首诗把军事行动、地理知识、政治谋略熔于一炉,既像战地记者的现场报道,又像国家宣传片的解说词,让人感受到古代中国维护统一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