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古怨辞九章 其八》这诗通过比喻和对比,表达了对某种错误选择的反思和遗憾。
诗中的前两句“谁谓石性坚,糜之可成粉”用了“石”和“粉”的对比。石头被人们认为是坚硬无比的,不会轻易改变形态。但其实石头在足够强的外力作用下,也可以被粉碎,变成粉末。这里用石头比喻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想法或决定,但其实也是可以被改变的。
后两句“早知无舵船,不如骑马稳”则是通过“无舵船”和“骑马”的对比。无舵船指的是没有任何控制装置的小船,随波逐流,无法掌控方向。而骑马则相对稳定,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方向,比较可控。这里借“无舵船”比喻那些无法控制后果或方向的选择,而“骑马”比喻那些可以自主掌控的选择。诗人表达的是,如果早知道选择无舵的船只会带来不可控的结果,还不如选择更稳当的骑马方式。
整首诗用形象的比喻,传达了一个道理:在做决定时,要考虑长远的影响,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或盲目自信而做出无法把控的选择。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