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假寐得末一韵因足成之

俯仰乾坤感古今,倦时假寐醒沈吟。无情暮杵催愁起,有味寒镫耐夜深。

自分性迂甘忤俗,转欣才拙少知音。痴魂愿化天边月,照彻人间静女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独坐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有对自我处境的坦然接受。全诗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首联"俯仰乾坤感古今"用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的动作,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长河的感慨。后句写自己疲倦时打盹、醒来后沉思的状态,这种日常场景让读者感到亲切。

颔联通过"无情暮杵"(傍晚捣衣声)和"有味寒镫"(寒夜孤灯)的对比,展现了外界干扰与内心坚守的矛盾。捣衣声催生愁绪,而孤灯却陪伴着深夜的思考,这种细腻感受很能引发夜不能寐者的共情。

颈联直接袒露心迹:诗人知道自己性格耿直不合群("性迂"),但反而庆幸自己才能平庸所以少有人关注("少知音")。这种带着自嘲的坦然,展现了现代人也能理解的豁达心态。

尾联突发奇想,愿将痴心化作天边明月,照亮世间纯洁女子的心。这个浪漫想象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守护愿望,也暗含着自己不被人理解的孤独。"静女"可以理解为所有保持初心的美好存在。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清醒,以及甘于寂寞却不失温情的胸怀。诗人像一位深夜独坐的朋友,把那些我们都有过却难以言说的感受,用月光般清澈的语言表达了出来。特别是最后两句,把孤独转化成了普照他人的温暖力量,这种境界特别打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