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鲁山禅师故院世传师讲经雨花因题斯句
昔闻鲁山子,此地讲经年。长者开精舍,门徒聚法筵。
上方回锡杖,高坐发香烟。指点杨枝拂,翻披贝叶编。
辩才超正觉,慧照破冥筌。解脱周尘界,光明彻大千。
山川震十地,龙象见诸天。梵乐流云下,灵花蔽日悬。
我生惟率尔,彼岸转茫然。学道惭馀齿,寻师负宿缘。
绳床无虎卧,画壁有虫穿。隙网垂银树,阴苔缀石莲。
神灯风已灭,仙镜月空圆。随喜乖三会,含悽向四禅。
真乘仍自蔽,疑义竟谁诠。稽首西来意,非公那复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讲经说法的神圣场景,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佛法高深的向往和自身修行不足的遗憾。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前十二句用绚丽的画面感描写高僧讲经时的神奇景象:香烟缭绕中高僧挥动杨枝、翻阅经书,智慧的光芒照亮天地,连山川大地都为之震动,天空中飘落灵花,梵乐回荡。这些超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佛法的无边威力。
2. 中间十句笔锋一转,写现在寺院衰败的景象:禅房破旧,墙壁剥落,蜘蛛结网,青苔丛生。曾经的神灯已灭,只留下空悬的明月。通过今昔对比,突出无常之理。
3. 最后六句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修行尚浅,无缘亲历盛况,许多佛理仍参不透,只能怀着虔诚之心,向这位高僧致敬。结尾"非公那复传"既表达了对高僧的崇敬,也暗含佛法传承的忧虑。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电影般的镜头语言,将神圣的讲经场景写得栩栩如生
- 通过"破败寺院"与"昔日盛况"的强烈对比,让人感受到世事无常
- 坦诚地表达修行困惑,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
- 最后在遗憾中仍保持虔诚,展现了对佛法的坚定信念
诗中"灵花蔽日""神灯风灭"等意象既美丽又富有禅意,即使不懂佛教的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和诗人内心的虔诚。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