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野草闲花不当春

野草闲花不当春,杜鹃却是旧知闻。
谩道不如归去住,梅雨,石榴花又是离魂。

前殿群臣深殿女,赭袍一点万红巾。
莫问兴亡今几主。听取,花前毛羽已羞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词用野花、杜鹃、石榴等意象,暗喻人生际遇与时代变迁,语言直白却意味深长。

上阕以"野草闲花"开篇,说这些不起眼的花草不被春天重视,只有杜鹃鸟的啼叫(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像"不如归去")是熟悉的。这里用"不当春"暗示不被重用的人才。接着用梅雨时节石榴花凋零的景象,比喻理想破灭的伤感。

下阕笔锋转向历史兴衰。"赭袍"指皇帝龙袍,"万红巾"指群臣的官帽,用"一点"对比"万",突出帝王孤独。最后三句最妙:不要说朝代更替了多少君主,你看看那些在花前炫耀官服(毛羽指官服装饰)的人,他们的嘴脸已经够让人羞愧了。这里讽刺了趋炎附势的官僚。

全词妙在把个人失意与历史循环联系起来,用石榴花谢、杜鹃啼血等意象,把抽象的政治感慨写得生动可感。最后用"羞人"二字收尾,既是自嘲也是讽刺,留下耐人寻味的余韵。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