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拾遗

至德中,大历中,两拾遗,真巨公。
李峤元稹作才子,岂比诗仙与诗史。

现代解析

这首《两拾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对比了唐朝两位著名文人的历史地位。

前两句点明时间背景:至德年间(唐肃宗时期)和大历年间(唐代宗时期),出现了两位担任过"拾遗"谏官职位的大人物。这里的"巨公"是褒义词,指真正的大人物。

后两句通过对比展现观点:虽然李峤(初唐诗人)和元稹(中唐诗人)都被称为才子,但他们的文学成就远远比不上"诗仙"李白和"诗史"杜甫。这里用"岂比"这个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了李白杜甫在诗歌领域的至高地位。

全诗最巧妙的是用官职名"拾遗"双关——既指实际官职,又暗指李白杜甫是诗歌史上"被遗失的珍宝",暗示他们的价值超越了一般才子。这种对比手法让读者立刻感受到:在诗人心中,李白杜甫是独一档的存在,其他才子难以企及。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