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金堂迂路登三学山李八百仙人道场

失脚尘土窄,谒归旬朔暂。
迂径款名山,攀险得幽玩。
平川开霭杳,长江远疏散。
驱车松柏阴,闯户风日淡。
楼居规制古,殿壁丹青暗⑴。
仙翁李八百,曾举陟霄汉。
遗迹古未陈,见我若笑粲。
灵液喷幽岩,枯楠茁新干(自注:皆山中事。)。
黄冠肃延劳,绿茗劝浇灌。
饥肠殷雷蛰,尘虑忽冰泮。
碑阅唐隶遒,诗为处士叹。
三生学精苦,一日升汗漫⑵。
我岂无宿缘,心犹悯世难。
思见甲兵洗,永息毡毳悍。
王度式金玉,民劳拔涂炭。
翛然一儒腐,不自省疏缓。
强令事驰驱,终觉窘羁绊。
何当脱屣去,托迹烟霞伴。
宫洞吟步虚,丹经严静观。
太初以为邻,巧历那可算。
松风天末来,为我发永叹。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从繁忙的世俗生活中抽身,去深山寻访仙人遗迹的所见所感。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枯楠茁新干")写登山寻仙的过程。诗人说自己不小心陷在俗世太久了,这次特地绕路来拜访这座有名的仙山。山路险峻但景色幽静,远处平原雾气朦胧,长江像一条细带。到了山上,松柏成荫,道观古朴,壁画已经褪色。他听说仙人李八百曾在这里飞升,现在还能看到仙人留下的痕迹:岩石缝里喷涌的泉水,枯树上长出的新枝,仿佛在对他微笑。

第二部分("黄冠肃延劳"到"一日升汗漫")写与道士的互动。道士恭敬地招待他喝茶,山中的清静让他忘记烦恼。他看了唐代的碑文,读了隐士的诗,感叹修行需要长期苦练才能得道飞升。

第三部分("我岂无宿缘"到最后)写诗人的矛盾心理。他觉得自己和修仙有缘,但又放不下对乱世的忧虑——希望战争停止,百姓脱离苦难。他自嘲是个迂腐书生,明明不适应官场却勉强自己,渴望能像仙人一样洒脱,与自然为伴,研究道经,追求永恒。最后山风吹来,引发他深深的感慨。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画面感强:云雾中的远山、松柏道观、喷泉枯树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生动的寻仙图。
2. 情感真实:既有对仙境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牵挂,这种矛盾很能引起现代人共鸣。
3. 语言自然:虽然写的是修仙题材,但用的都是"松柏阴""饥肠雷动"等生活化比喻,比如把饿肚子比作打雷,把烦恼消散比作冰化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