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刘太乙

汲黯叹积薪,颇恨后来上。
岂知初盛间,文伯常交让。
功成自一时,礼乐贤草创。
陈杜两拾遗,代起无衰旺。
彭城奋襄野,才大年方壮。
下笔走雷霆,豁如泯江涨。
古今入炉锤,临文空所傍。
风云万态殊,谁顾襄州样。
大儿愧文举,稿脱或西饷。
三舍避从前,两雄吾敢抗。
四海王新城,金鱼心所向。
虎卧谁敢违,熙然推大将。
归来益读书,扃户塞其向。
踪迹慕黄公,渊源穷素王。
足明俊哲情,远到畴能量。
记我会无人,埋名听崖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朋友刘太乙的一封信,通过历史典故和生动比喻,表达了对才华、功名和人生追求的思考。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怀才不遇的感慨 开头用汲黯的典故(汉代名臣感慨新人上位比自己快),暗喻有才华的人常被后来者超越的现实。但杜甫笔锋一转,说盛唐时期的文坛大家(如陈子昂、杜审言)其实是互相谦让的——这里暗含对当下文人相轻风气的不满。

第二部分:赞美刘太乙的才华 用"彭城奋襄野"比喻刘太乙像千里马般出众,形容他的文章气势如雷霆、如江潮般澎湃。提到他的作品能熔铸古今,创作时不受前人束缚("临文空所傍"),风格变化多端不落俗套。

第三部分:谦逊的自我对比 杜甫自比"大儿"(孔融之子),说自己的文章比不上刘太乙,甚至要像春秋时期晋国军队那样"退避三舍"。特别提到当时文坛领袖王新城(王维),说大家都推崇他如猛虎般威严,但刘太乙的才华同样令人敬佩。

第四部分:共勉追求学问 最后回归到读书人的本分:闭门钻研学问("扃户塞其向"),效法古代隐士黄公,追寻孔子(素王)的思想真谛。认为真正的智者不会在意眼前得失,他们的长远抱负常人难以估量。结尾的"埋名听崖嶂"颇有深意——与其争名夺利,不如隐居山水间保持精神自由。

全诗最动人的是杜甫作为诗圣的胸怀:既能真诚赞美友人,又不卑不亢地表明自己的价值观。诗中"古今入炉锤"等比喻今天看来依然鲜活,那种对纯粹学问的追求、对浮躁功名的疏离感,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