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坐客
白露下众草,碧空卷微云。
孤光为谁来,似为我与君。
水天浮四座,河汉落酒樽。
使我冰雪肠,不受曲檗醺。
尚恨琴有弦,出鱼乱湖纹。
哀弹奏旧曲,妙耳非昔闻。
良时失俯仰,此见宁朝昏。
悬知一生中,道眼无由浑。
孤光为谁来,似为我与君。
水天浮四座,河汉落酒樽。
使我冰雪肠,不受曲檗醺。
尚恨琴有弦,出鱼乱湖纹。
哀弹奏旧曲,妙耳非昔闻。
良时失俯仰,此见宁朝昏。
悬知一生中,道眼无由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湖边赏月听琴的雅致场景,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全诗可分三个层次理解:
开篇六句用白描手法勾勒环境:白露打湿秋草,云絮掠过碧空,月光仿佛专为诗人与宾客而来。湖水倒映着星空,让人感觉银河就落在酒杯里。这里用"冰雪肠"比喻高洁的品性,"曲蘖醺"代指俗世酒醉,表明诗人追求精神清醒而非肉体欢愉。
中间四句聚焦琴声:诗人遗憾琴弦惊动了湖鱼(暗指世俗干扰),虽然弹奏的是旧曲,但此刻的领悟已不同往昔。这里用"出鱼乱湖纹"的意象,巧妙传达艺术创作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结尾四句升华主题:美好时光转瞬即逝,但此刻的澄明心境("道眼")将永不蒙尘。诗人通过"良时失俯仰"的感慨,强调精神顿悟的珍贵,就像用"悬知"二字点明这种通透境界的可遇不可求。
全诗以月夜琴会为载体,将自然景物(白露、碧空)、人文雅趣(观月、听琴)与哲学思考(道眼、浑沌)融为一体,语言清新如"水天浮四座"的镜头感,哲理深刻在"不受曲蘖醺"的坚守,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精神追求——在世俗中保持内心的明月清辉。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