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共十六首 其三

近水晚逾碧,远山秋未黄。
夕阳寒满地,松影落衣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日黄昏画卷,用简单的语言传递出深远的意境。

前两句写景:靠近水边的地方,傍晚时分的湖水显得更加碧绿;远处的山峦在秋天里还没有染上枯黄的颜色。这里通过"近水"和"远山"的对比,以及"晚"和"秋"的时间提示,构建出一个立体的空间感。

后两句写感受:夕阳的余晖洒在地上,却带着几分寒意;松树的影子落在人的衣服上。这里的巧妙之处在于,诗人把视觉(夕阳)、触觉(寒意)和动态(影子落下)融合在一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整首诗的精妙在于:
1. 用最普通的景物(水、山、夕阳、松树)组合出清新脱俗的画面
2. "寒满地"和"落衣裳"这两个表达,把无形的温度和有形的光影都写活了
3. 虽然写的是秋景,但没有悲秋的伤感,反而透着一份闲适自在

就像用手机拍下了一个完美的黄昏瞬间,诗人用20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宁静美好的傍晚,感受到了那份微凉的秋意。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