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四感 吟蛩

月露凄清湿草根,寒蛩偏向夜深闻。
随时感气成悲怨,不是来销逐客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里的蟋蟀鸣叫声,通过简单的自然场景传递出深沉的情感。

前两句"月露凄清湿草根,寒蛩偏向夜深闻"就像用手机拍了一张夜景照片:月光下,露水打湿草根,四周静悄悄的,偏偏在这最安静的深夜,蟋蟀的叫声格外清晰。这里用"偏向"二字很妙,仿佛蟋蟀是故意选在这个最容易引发愁思的时刻鸣叫。

后两句"随时感气成悲怨,不是来销逐客魂"是诗人的感悟。他说蟋蟀的叫声之所以听起来悲伤,是因为它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而不是专门为了安慰被贬谪之人(逐客)而鸣叫。这里有个巧妙的转折——表面上说蟋蟀不是为"逐客"而鸣,实际上恰恰暗示诗人自己就是那个"逐客",正在借蟋蟀的鸣叫抒发自己的愁绪。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明明写的是蟋蟀,实则写的是人;明明说是自然现象,暗里却在抒发情感。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好愁",而是通过描写秋夜蟋蟀的鸣叫,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份孤独和哀愁,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