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陈大监赴天申节宴

圣主仁心等南北,燧息边庭兵不宿。
两阶干羽来远人,大度端能包濮祝。
万岁三呼诞弥月,四海千秋太平曲。
宴开文德赐群臣,喜溢天颜明四目。
向来献寿人谁在,元凯重登共鲧逐。
武夷戎监老风骚,去国十年官始复。
捧觞首赋天保章,遥指南山祝君福。
更献曲江金鉴录,不但能歌连理木。
贱臣逢时最侥倖,归美宁辞管城秃。
愿同韩愈颂元和,兼美武公歌绿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参加皇帝生日宴会时写的应酬诗,用轻松喜庆的语调歌颂太平盛世。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四海千秋太平曲")描写宴会背景:皇帝仁德治国,边境和平没有战事("燧息边庭"指烽火台不用点火报警),远方部族都来朝贺("干羽"是古代舞蹈道具,代指和平交流)。大家都在祝福皇帝万寿无疆,庆祝这太平盛世。

第二部分("宴开文德"到"不但能歌连理木")聚焦宴会现场:皇帝开心地赐宴群臣,作者特别提到重新被启用的老同事("武夷戎监"指被贬十年后复职的官员),大家纷纷写诗献礼。有人献上祝寿诗("天保章"),有人献治国箴言("曲江金鉴录"),还有人表演才艺。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是作者自谦:说自己运气好赶上这好时代,虽然文笔不好("管城秃"指毛笔写秃了),但还是要像古人韩愈、卫武公那样写诗赞美这个时代。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烽火台熄火""跳舞道具"等具体意象表现和平 2. 通过复职官员的细节展现皇帝宽厚 3. 结尾自比古代文豪的谦虚中带着自豪 4. 整体气氛热闹又不失庄重,符合皇家宴会的格调

这类应制诗虽然多是场面话,但能让我们看到宋代官员如何用文学才华参与政治活动,也反映了当时文人"以诗为礼"的社交方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