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的繁华与衰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历史变迁。
前四句写汴梁曾经的繁荣:这里原是周朝分封之地,北宋时成为最繁华的都城。樊楼是当时最热闹的酒楼,城市如星辰拱卫北极般重要,中原沃土孕育了这里的富庶。诗人用"乐府新声""书堂名迹"展现文化盛况,新创作的乐曲层出不穷,珍贵书法被精心临摹保存。
后四句笔锋一转,用"祸较江陵烈"暗示靖康之变(比战国时秦将白起火烧江陵更惨烈)。最后以"河伯""郁攸"(指水火之灾)作结,描写金兵入侵时汴梁遭受的破坏:黄河泛滥加上战火摧残,将昔日繁华付之一炬。
全诗像一部快放的纪录片:先展示汴梁的市井烟火、文化鼎盛,突然镜头切换成战火中的断壁残垣。通过这种强烈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历史无常的震撼,繁华如梦的叹息。最打动人的是"最怜"二字,透露出诗人对文明被毁的深切痛惜。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