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邓母吴太君(母,大通佛主,故人吴仲书女弟。)

昔有高人吴仲书,笔花幻出真芙蕖。
兴来赠我一大轴,画工如山逊不如。
我时握手发大笑,多君厚意非区区。
山僧本是种莲者,识得莲花真与假。
真花非色亦非空,不用丹青更图画。
西方圣人老画师,万法惟心心不知。
虚空作纸须弥笔,香水之海为墨池。
写作莲花花九品,五色五光空五蕴。
有人直下便承当,垂手提携亲接引。
先生领话无几何,翻身跳出莲花涡。
一花一叶独留赠,连枝同气仙陀婆。
仙婆去后谁堪似,阿姥逢僧发欢喜。
古佛巍巍金色身,留与宝光受瞻礼。
大兴佛事非偶然,檀那不取功德天。
金银台上七宝地,一超直到燃灯前。
燃灯含笑受记莂,清净流璃贮明月。
刹那现作居士身,珍重重来为君说。
君家有凤栖梧桐,九苞养就翔高风。
阶前手植三珠树,众雏鸣和何嗈嗈。
归时踏著来时路,佛光佛寿长如故。
白莲池上笑相逢,万德庄严金色聚。
殷勤寄语女丈夫,曾见而兄领话无。
文殊不出女子定,待我罔明来更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叫吴太君的女性(邓母),她是佛教信徒(大通佛主),也是作者故友吴仲书的妹妹。全诗通过莲花意象,巧妙融合佛教哲理与对逝者的追思。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1. 回忆吴仲书的赠画(开头到"连枝同气仙陀婆")
- 开篇回忆吴仲书曾赠送一幅栩栩如生的莲花画作,用"笔花幻出真芙蕖"形容画技高超。
- 作者以僧人身份表示自己更懂莲花的真谛——真正的莲花超越颜色与形态("真花非色亦非空"),暗指佛法真理无法用画笔完全呈现。
- 提到"西方圣人"(佛陀)用整个宇宙作画布("虚空作纸须弥笔"),画出的莲花象征佛国净土。这里把吴仲书的艺术创作与佛法联系起来。

2. 赞颂吴太君的佛缘("仙婆去后谁堪似"到"一超直到燃灯前")
- 将吴太君比作"古佛金色身",说她生前虔诚礼佛,死后必登极乐("金银台上七宝地")。
- "燃灯含笑"指佛陀为她授记(印证修行成果),用"琉璃贮明月"比喻她纯净的灵魂。

3. 描写家庭福报("君家有凤栖梧桐"到"众雏鸣和何嗈嗈")
- 以凤凰栖梧桐、三珠树(祥瑞之树)比喻吴家子孙贤能,家族和睦。暗示吴太君养育了优秀后代。

4. 佛教轮回观与慰藉(结尾部分)
- 用"白莲池上笑相逢"描绘极乐世界重逢的场景,安慰逝者亲属。
- 最后以文殊菩萨点化女子的佛教典故,暗示吴太君已得佛法真谛,获得解脱。

核心思想:
- 通过莲花贯穿全诗,既赞颂吴仲书的艺术,又阐释"莲花出淤泥不染"的佛教修行理念。
- 把逝者升华成佛国中的莲花化身,用"踏著来时路"等说法淡化死亡悲伤,强调轮回超脱。
- 诗中佛教元素(燃灯佛、文殊菩萨等)并非炫耀学识,而是为表达对逝者的敬意与慰藉。

艺术特色:
- 比喻新颖:把宇宙比作画具,将佛法真理比作"不用丹青"的莲花。
- 虚实结合:现实中的画作与想象中的佛国莲花相互映照。
- 语言既有"万德庄严"等庄重佛语,也有"发大笑"等生活化表达,庄谐并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