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离开繁华之地,乘船顺流而下,沿途感受自然风光与民间生活的场景。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疏离感。
首联写诗人趁着秋高气爽的时节离开宫廷雅乐之地("九韶"代指宫廷),乘船顺流而下("扶胥"是古代船只),沿途倾听民间歌谣。这里通过对比宫廷与民间,暗示诗人对朴素生活的喜爱。
颔联生动描绘了诗人的生活情趣:整夜对酒畅谈,文思如波涛翻涌;次日清晨又急着催人写诗唱和。这两句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旺盛的创作热情。
颈联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的心境:在南国遇到像陶渊明喜爱的菊花,暗含归隐之意;"西江莫扞楚人樵"则借用典故,劝人不要阻止樵夫砍柴,暗喻自己不愿受世俗规矩约束。
尾联点明主题:如今在幕府中公文稀少(暗指远离官场琐事),因为真正的权力已归属朝廷使节("汉轺"指朝廷派出的车驾)。这里流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更向往自由闲适的人生。
全诗通过秋日行旅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疏离和对自然、诗歌、酒友等自由生活的热爱。语言流畅自然,用典巧妙而不晦涩,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纵情山水的洒脱情怀。
林光朝
(1114—1178)宋兴化军莆田人,字谦之,号艾轩。孝宗隆兴元年进士。通《六经》,从学者众,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行东南者,自光朝始。累官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曾率郡兵击败入境之茶民军。召为国子祭酒,除中书舍人。后出知婺州,引疾提举兴国宫。卒谥文节。有《艾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