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慈姥矶下的一次观景经历。下面我们用现代语言来分析这首诗:
诗的第一句“芦汀泱漭外,露敛见孤嶂。”意思是,远处的水边长满了芦苇,露水凝聚在芦苇上,使得一座孤立的山峰显得更加清晰。这里,作者用“芦汀”和“孤嶂”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
接着,“行舟每出观,渐近已殊状。”作者说,每次乘船经过这里,都会停下来观看,随着船的靠近,山峰的样子也变得越来越不同。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这片风景的喜爱,并暗示了慈姥矶下风景的独特之处。
“傍来认饮牛,正去忽侧盎。”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在船上看到的动物景象。靠近岸边时,可以看到饮水的牛,而继续前行时,又看到了侧卧的牛。这里,作者通过“饮牛”和“侧盎”这两个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牛在自然状态下的悠闲与自在。
“水壑阴若舂,野鸟时与相。”这里,作者描绘了山谷中的景色。水壑中的阴凉让人感觉像是有人在舂米一样,而野鸟在空中飞来飞去,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这里,作者用“阴若舂”和“时与相”两个词,生动地描绘了山谷中的生机与宁静。
最后一句“且待风色回,出口始浩荡。”作者表示,他打算等待风势变化后再继续前行。这里,作者用“且待”和“始浩荡”两个词,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敬畏,以及对未知旅途的期待。
总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现了慈姥矶下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作者对这片风景的热爱和向往。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