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朋友陈仲醇的赠诗,赞美他隐居山林、寄情诗酒的洒脱生活。全诗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展现了隐士生活的诗意与趣味。
前两句说陈仲醇的诗才横溢("满贮诗囊"),对风雅之事了如指掌("风流胜赏")。就像随身带着装满诗句的锦囊,随时都能写出好诗,完全不需要临时苦思冥想。
中间四句用三个生动比喻:
1. 把忧愁寄托给天空("寄愁还天上"),形容他超脱尘世烦恼
2. 像古代隐士一样在水边漫步("招隐过水南")
3. 虽然没有屈原笔下的橘树("楚颂"典故),但就像战国说客不带实物也能雄辩("燕函"典故),说明他不需要外物刺激就能写出好诗
最后两句是俏皮的夸奖:站在高处就能脱口而出惊人诗句("凭高吐惊人句"),这都是因为他天生就痴迷诗歌("僻性耽")。就像说"你这人天生就是写诗的料"。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诗囊""招隐"等典故却不显晦涩
2. "还天上""过水南"等想象富有画面感
3. 结尾的"僻性耽"带着朋友间调侃的亲昵
4. 通篇洋溢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人通过日常化的比喻和对话般的语气,把隐士生活写得既风雅又有烟火气,让读者看到:原来超脱的生活也可以这么接地气。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