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清贫却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逝者超脱人生态度的赞美。
诗中"闻道无馀事,穷居不计年"是说这位李先生领悟了人生真谛后,过着简单的生活,连住了多少年都不去计算。"箪瓢"指简陋的饮食器具,"风月自悠然"展现他面对自然美景时的闲适心境,说明他安于清贫却能享受生活。
"濂溪句"和"洛社篇"分别指理学大师周敦颐和文人雅集的典故,暗示逝者既有高尚品格又有文采风流。最后两句"平生行乐地,今日但新阡"形成强烈对比:生前快意生活的地方,如今只剩一座新坟,在平静的叙述中透露出深沉的哀思。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安贫乐道、寄情山水的隐士形象,在平淡的日常描写中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哀而不伤,展现了传统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