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著作归陈州

骐骥泥中行,偶蹶未千里。
终当至高衢,尚苦泥行耻。
今归雨濛濛,嘶鸣欲何止。
乃念彼名驹,近在清川涘。
他日见腾骧,驽枥此垂耳。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马儿在泥泞中艰难前行的画面,比喻人生中怀才不遇的处境。诗人把自己比作一匹好马(骐骥),虽然暂时陷在泥地里摔了跟头,但终究会踏上平坦的大道。眼下冒雨归乡时的不甘嘶鸣,其实是对另一匹在清水河边自由奔跑的名驹(象征理想状态)的向往。

诗人通过三个层次传递情感:先承认当下的狼狈(泥中摔跤),再表达对未来的信心(终会走上康庄大道),最后用对比手法点明内心追求(清川边的骏马)。最妙的是结尾——现在低头吃劣质饲料的窝囊样,终将变成未来驰骋千里的英姿,这种反差让全诗充满向上的力量。

全篇没有直接说"我要奋斗",但通过马儿的意象,把怀才不遇的郁闷、不甘平庸的志气、对未来的期待都生动展现出来,就像用连环画讲了个励志故事,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暂时的困境不可怕,重要的是保持奔腾的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