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头
写宜春、乍拈春笔。
元宵上巳,良辰来络绎。
绮罗丛,排歌席。
芳郊外、玉勒金鞍,香尘无迹。
几何时、春光非昔。
沉醉过端阳,新荷出。
微雨过,小庭寂。
摇画扇、一塌松阴下,不巾帻。
巧云收,又中秋,秋月白。
玉露满天,琼楼何处笛。
最好是重阳,茱萸酒,还将菊花糕,佐肴核。
光阴迅,早消息,逗梅稍,几朵含苞欲拆。
拥红炉,貉袖狐襟团坐,宵长如年,戏分曹,同射覆,到除夕。
元宵上巳,良辰来络绎。
绮罗丛,排歌席。
芳郊外、玉勒金鞍,香尘无迹。
几何时、春光非昔。
沉醉过端阳,新荷出。
微雨过,小庭寂。
摇画扇、一塌松阴下,不巾帻。
巧云收,又中秋,秋月白。
玉露满天,琼楼何处笛。
最好是重阳,茱萸酒,还将菊花糕,佐肴核。
光阴迅,早消息,逗梅稍,几朵含苞欲拆。
拥红炉,貉袖狐襟团坐,宵长如年,戏分曹,同射覆,到除夕。
现代解析
这首《歌头》像一部快进的四季纪录片,用热闹的节日串起时光流转。全篇用"春笔"开篇,到"除夕"收尾,形成完整的时光闭环。
上半段是春日狂欢:开篇用"宜春"双关,既指春天宜人,又暗含执笔写春的雅兴。元宵灯会、上巳踏青的盛况接连上演,贵族们穿着华服设宴,郊外宝马香车的场景宛如唐代《丽人行》再现。但"香尘无迹"四字突然转折,暗示繁华易逝。
中段转入夏秋闲适:端午醉饮、雨后纳凉的夏日,到中秋望月、重阳登高的秋日,选取"新荷""玉露"等典型意象,用"松阴下不巾帻"的洒脱形象,展现随季节变换的生活情趣。
结尾迎来冬日温情:从梅花报春的期待,到围炉夜话的温馨,最后用"射覆"猜谜游戏收束全篇。这种游戏需要默契配合,暗示亲友团聚的亲密无间。
全词妙在三点:一是用"络绎""逗""拆"等动词让四季活起来;二是明写节日暗写节气,如"新荷出"暗指芒种,"玉露"暗指白露;三是通过服饰变化(从"绮罗"到"貉袖")暗示季节更替,比直接描写天气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