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湖光亭设宴时看到的冬日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忧民之情。
前四句写景:东风无力驱散寒冷,北方的雪让天色昏暗。作者在湖亭上摆酒,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远眺清冷的湖光山色。远处树林笼罩在朦胧雪雾中,平静的湖面显得空旷寂寥。
中间四句用动态打破静谧:突然一群大雁急促飞过,打破了这份宁静,它们的姿态比舞女还要优美。这里用"征雁"暗示季节变迁,也暗含人生奔波之意。
后六句转为抒情:作者自责作为地方官却不懂仁政之术,面对百姓疾苦只能空自叹息。他看到城里大半人衣衫单薄,田间农夫却已开始春耕。最后两句是美好愿望:祈求灾祸消散,盼望能有个丰收年。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的自然转换: 1. 从压抑的天气写到开阔的湖景 2. 由静景突然插入飞雁的动感 3. 最后落脚到对民生的关切
就像电影镜头先拍阴沉的天空,慢慢下移到平静的湖面,突然一群大雁闯入画面,最后镜头转向田间劳作的百姓。作者用冬景暗喻时局艰难,用大雁象征希望,最终落在忧国忧民的情怀上,这种由景入情的写法特别打动人。
韩维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