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
山川形胜雄江东,九华辉映天都峰。
传闻早已荡胸臆,恨不插翼长相从。
朅来随牒官秋浦,城郭奔驰厌尘土。
絜家捧檄过临城,偷閒两作烟霞主。
黄山登览原无由,何期易地太平游。
清池轩豁日舒丽,突兀楼观撑深幽。
凭高徙倚敞心目,绝壁半天横碧玉。
回溪千里指顾间,螺髻分明三十六。
壮怀高向紫霄悬,俯视培塿真一拳。
古今秀色餐不尽,笔端收拾生云烟。
萍踪倘未逐流水,古刹相望二三里。
暇时风月得交游,鸥鹭同眠勿惊起。
传闻早已荡胸臆,恨不插翼长相从。
朅来随牒官秋浦,城郭奔驰厌尘土。
絜家捧檄过临城,偷閒两作烟霞主。
黄山登览原无由,何期易地太平游。
清池轩豁日舒丽,突兀楼观撑深幽。
凭高徙倚敞心目,绝壁半天横碧玉。
回溪千里指顾间,螺髻分明三十六。
壮怀高向紫霄悬,俯视培塿真一拳。
古今秀色餐不尽,笔端收拾生云烟。
萍踪倘未逐流水,古刹相望二三里。
暇时风月得交游,鸥鹭同眠勿惊起。
现代解析
这首《游黄山》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自由的心情。
开头四句,作者先夸赞黄山在江东一带的雄伟地位,提到九华山和天都峰相互辉映。他说自己早就听说过黄山的美名,心里一直向往,恨不得长出翅膀飞过去。这里用"荡胸臆"形容内心激动,"恨不插翼"的比喻很形象,说明他迫不及待想亲近黄山。
中间部分,作者讲述了自己为官奔波的疲惫生活,用"厌尘土"表达对俗世生活的厌倦。偶然机会来到黄山附近的临城,终于能暂时放下公务,两次抽空游览黄山。他说自己原本没机会登黄山,没想到在太平这个地方实现了愿望。接着用"轩豁日舒丽"形容开阔明朗的景色,用"突兀楼观撑深幽"描绘山间建筑的险峻,画面感很强。
最精彩的是对黄山景色的具体描写:站在高处远眺,看到如碧玉般的绝壁横在半空;回望溪流,远处的山峰像女子盘起的发髻,清晰可数。这里"螺髻"的比喻很巧妙,把山峰的形状比作古代女子的发型。作者感到胸怀开阔,觉得山下的小山丘就像小拳头一样渺小,古今的美景看不够,想把它们都画下来。
最后四句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希望自己像浮萍一样自由,能常去附近的古寺游玩,闲暇时与清风明月作伴,和鸥鹭一起安睡不受打扰。"鸥鹭同眠"的想象很美好,表现出作者想摆脱世俗束缚,融入自然的愿望。
全诗语言生动,比喻新颖,通过对黄山景色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诗中既有对壮丽山河的赞叹,也有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石应孙
石应孙,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清乾隆《晋江县志》卷八)。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为池州贵池尉(《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六)。宁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由通判雷州任放罢(同上书职官七五之二一)。今录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