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生画像歌

岩风飒飒树叶赤,秋林紫气丹丘积。
问君胡为坐石根,微吟极望天云昏。
南归舟楫杳将滞,故园花莺当复存。
浚仪张生好作笔,貌尔形似兼其魂。
细模妍描岂乏手,传真水月烟中柳。
意气朗如千里骨,精神合居万人首。
忆昨观君飞射时,弯弧走马实男儿。
更求张笔须传此,欲识豪雄岂啻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郑生的豪杰形象,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他的英武气概和诗人对他的赞赏。

第一段(写景铺垫): 开头用秋风、红叶、紫气营造出壮丽的秋日山林景象,烘托出郑生独坐石边的孤高气质。"问君胡为坐石根"像是朋友间的亲切询问,引出郑生遥望故乡的深沉思绪——他惦记着南方迟迟未归的船,也牵挂着故园可能依旧盛开的花莺。这里既有游子的乡愁,又暗含英雄暂未施展抱负的怅惘。

第二段(画像神韵): 诗人夸赞画家张生技艺高超,不仅画出了郑生的外貌,更抓住了他的灵魂。诗中用"水月烟中柳"比喻普通画匠只能描摹表面,而张生的画却让郑生的气质跃然纸上:他的意气如千里马般昂扬,精神气度堪称万人之首。这里通过对比强调郑生非同寻常的豪杰特质。

第三段(英雄本色): 最后用回忆杀突显郑生的男儿本色——诗人想起他骑马射箭的英姿,认为这才是最该被画下来的场景。末句"欲识豪雄岂啻诗"堪称全诗点睛之笔:想了解真正的英雄,不能只靠诗歌描写(暗示还要看实际行动)。这种"纸上英雄不如真豪杰"的感慨,让郑生的形象从静态画像升华为动态的武者形象。

全诗亮点: 1. 画面感强:从秋林到画像再到射箭场景,像电影镜头般层层推进。 2. 反差手法:静坐沉思的郑生 vs 弯弓射箭的郑生,展现人物多面性。 3. 时代精神:反映了唐代尚武的风气,对英雄气概的推崇。

普通人读这首诗,既能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壮美,又能通过"飞射时弯弧走马"的描写,在脑海中浮现一个能文能武的立体英雄形象。最后一句尤其耐人寻味——真正的豪杰,永远活在行动中而非笔墨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