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友人的深切哀思,以及自己在现实困境中的无奈与孤独。
首联写羡慕那些隐居的闲散之人,他们住在清澈的溪水旁,生活悠然自得。这里用“疏慵厕逸民”和“清流绕屋”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沉重。
颔联直抒胸臆:如今的自己毫无办法,只能伴着凄凉的蟋蟀声,为逝去的故人哭泣。“凄蛩”是秋天的典型意象,暗示悲伤与孤独。
颈联用比喻进一步深化情感:书卷烧毁后无法复原,就像逝去的一切无法挽回;残败的荷花依然挺立,如同病弱的自己还在坚持。这两句透露出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尾联点明主旨:不要怀疑我的诗充满哀怨,因为我和屈原(湘累)一样,有着无法摆脱的悲苦命运。这里用屈原的典故,暗示自己的遭遇与古贤相似,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全诗语言朴素却情感深沉,通过自然意象和历史典故,将个人哀思升华到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