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石门寺次邵二泉先生韵

水啮沙中石,声声入耳幽。
忽然疑砥柱,何处觅瀛洲。
野寺偏宜夏,溪毛可荐秋。
棹歌来往发,到底不惊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水画卷,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开篇用"水咬沙子里的石头"这样接地气的比喻,让人仿佛听到潺潺流水声,营造出幽静的氛围。接着笔锋一转,写水流突然变得湍急,就像遇到了砥柱山(传说中黄河的天然水坝),让人联想到神话中的海上仙山瀛洲,给平凡的景色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中间两联写景很有生活气息:山野里的小寺庙最适合消夏,溪边的野菜到了秋天就能采摘。这些细节让画面顿时鲜活起来,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漫步山间的闲适身影。

最后以渔歌和鸥鸟作结,渔夫们划着船唱着歌来来往往,却始终不会惊扰到自在的鸥鸟。这个结尾特别妙,用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完美诠释了整首诗闲适自得的意境。

全诗就像一组山水明信片,从听觉(水声、渔歌)到视觉(野寺、溪菜、鸥鸟),从现实景物到神话联想,层层递进,最终落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上。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