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降表

一隅蜀,何草草,五十年中两西讨。
君不见,文臣不合似李昊,生世偏工作降表。

现代解析

这首《修降表》用大白话讽刺了古代蜀地政权频繁投降的窝囊历史,以及某些文人的软骨病。

前两句"一隅蜀,何草草,五十年中两西讨"是说:偏安一隅的蜀地政权啊,怎么活得这么潦草?短短五十年间就向西边(中原王朝)递了两次降书。这里用"草草"这个口语词,把蜀地政权比作慌慌张张交作业的差生,特别形象。

后两句更犀利:"文臣不合似李昊,生世偏工作降表"——你们这些文官啊,本事没学到李昊(五代著名文臣)的治国才能,倒把写投降书的功夫练得炉火纯青!就像现在骂人"别的不会,就会拍马屁"一样直白。

全诗妙在两点:一是用"降表"这个具体物件,把政治屈辱变得可视化了;二是用"偏工"这种反讽说法,把投降行为说成是专业技能,讽刺效果拉满。就像今天说"您可真是甩锅专业八级",听着就想笑,但笑完心里发苦。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