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石上人见过

久沦尘俗愧缁衣,曾是三生石上违。
愿得远公留半偈,也令玄度发清机。
金沙堤晓香中别,祗树林深定里归。
独鹤孤云无住著,却令方外故交稀。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非常美妙的诗,描述了诗人与一位名叫华石上人的见面。让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

1. “久沦尘俗愧缁衣”:诗人长时间陷入尘世之中,穿着世俗的衣裳,感到愧疚。这里暗示诗人内心深处对清净境界的向往。
2. “曾是三生石上违”:诗人与华石上人在“三生石”上曾经有过约定,但如今却未能如约。这里的“三生石”可能象征着前世的约定和缘分。
3. “愿得远公留半偈”:诗人希望像慧远大师那样留下一些启示,这里的“远公”可能指的是古代的高僧。“半偈”意味着一半的教诲或者启示。
4. “也令玄度发清机”:诗人也希望遇到像玄度那样的人,能激发自己内心的清新和灵感。“玄度”可能也是指古代的高僧或圣人。
5. “金沙堤晓香中别”:在金沙堤的清晨,香气弥漫中,诗人与华石上人道别。这里的景象描绘得非常生动,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6. “祗树林深定里归”:诗人走进深邃的树林,内心平静地归来。这里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修行和寻求精神寄托的过程。
7. “独鹤孤云无住著”:诗人像孤独的鹤和云彩一样,没有固定的居所。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8. “却令方外故交稀”:尽管诗人追求超脱,但他也感到与世俗朋友的疏远。这表达了一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华石上人的相遇和分别,以及诗人对精神寄托和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精神境界的向往。诗中的意象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