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潘通甫六月十二夜月

去望犹三夕,光华宛矣同。炎天几及半,午夜喜当中。

爽气乾坤满,清辉宇宙通。恍瞻银界白,遽失火云红。

庭叶霜花泛,池波雪色融。闾阎消烈暑,寥廓散轻风。

快若离深甑,飘然出大笼。秋毫归一鉴,宿翳却千重。

谁弄桓伊笛,徒思范蠡篷。魁杓俄转北,箕尾渐回东。

林静疏瑶圃,桥虚卧玉虹。馀凉入幽室,暗雾泫深丛。

纬象光仍小,银河派自洪。依希太清境,彷佛广寒宫。

鸟宿群疑定,人闲万虑空。调琴閒对客,酌酒旋呼童。

莫语身兼世,休论萍与蓬。且来明月下,举白听梧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夏午夜的清凉月景,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交融。

开头用"去望犹三夕"点出这是农历十二的月亮,虽未满月却已足够明亮。诗人用"爽气""清辉"等词营造出月光洗涤天地的通透感,银白月光瞬间驱散了白天的燥热("遽失火云红"),连树叶上的露水都像霜花般晶莹,池塘也映出雪色波光。

诗中巧妙运用对比:酷暑与凉夜、火云与银辉、燥热与清爽。尤其"快若离深甑"的比喻,把逃离闷热比作掀开蒸笼般畅快。随着北斗星转向东方("魁杓俄转北"),时间推移中,月光为竹林披上银纱,给石桥镀上玉色,连幽暗角落都渗入凉意。

后半段转入人的活动:调琴饮酒、闲话人生。最后"举白听梧桐"的收尾尤为动人——举起酒杯时,连梧桐叶沙沙声都成了天然伴奏。这种将自然韵律融入生活的描写,传递出物我两忘的闲适心境。

全诗像一组月光下的慢镜头:从星空到池塘,从树林到酒杯,用月光串联起天地万物,最终落在"人闲万虑空"的宁静感悟上。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画面都透露着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与对尘世烦忧的暂时超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