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将指下学峡宾声叟为诸友先雨雪载途民亦

空山雪片大如盘,有客远在孤馆眠。
翰林喝马不到地,白帝叱驭亲行鞭。
疾驱滕六笞飞廉,六花急舞狂且颠。
玉皇香案口读宣,深衣大带依然仙。
东里先生履欲穿,湿透布袜枵囊缠。
高谈雄辩炉亭边,不有义意谁肯前。
阳羡山中春信传,两骖已发垂虹鞭。
诸君急棹山阴船,子猷逸兴今翻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雪交加中旅人艰辛跋涉的画面,同时穿插了文人雅士的豪迈情怀。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用夸张手法写暴风雪景象:空山中雪花大得像盘子,孤零零的旅店里有客人难以入睡。"翰林喝马"和"白帝叱驭"这两个神话典故(分别指掌管文运的神和冬神)被拟人化,仿佛天神在亲自挥鞭催动风雪,让雪神风神拼命工作,导致大雪疯狂飞舞。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玉皇大帝香案前宣读诏书的仙人(暗指养尊处优的权贵),穿着宽袍大带悠然自得;另一边是冒雪前行的东里先生(代指寒士),鞋子快磨破、布袜湿透、钱袋空空,却仍在炉边高谈阔论。这里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突出了文人清贫但坚守道义的精神。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笔锋一转:阳羡山(今江苏宜兴)传来春的消息,车马已备好,催促朋友们赶紧乘船出发。借用王子猷(东晋名士)雪夜访戴的典故,表达"说走就走"的洒脱兴致,在严寒中透出对春天的期待。

全诗最精彩的是两种力量的对抗:狂暴的自然力量与文人不屈的精神力量。诗人用神话般的雪景渲染环境恶劣,又用"湿透布袜仍高谈"的细节展现文人风骨,最后用"冒雪寻春"的典故把整首诗升华——再大的风雪也挡不住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精神,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方逢振

宋严州淳安人,字君玉。方逢辰弟。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历国史实录院检阅文字,迁太府寺簿。宋亡,退隐于家。元世祖诏起为淮西北道按察佥事,辞不赴。聚徒讲学于石峡书院,学者称“山房先生”,以之配祀于蛟峰。有《山房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