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太师百僚长,历代皆有之。
所用有贤否,邦以分安危。
惟彼太公望,桓桓定周基。
至于尹氏徒,宁逃小雅讥。
汉唐姑勿论,我朝有元龟。
潞公四朝老,德望镇华夷⑴。
咄哉京桧侂,言之可歔欷。
近者扬王庭,举朝莫言非。
太⑵潞不可作,吾其谁与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表达了对贤能治国者的推崇和对奸臣误国的愤慨。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开篇指出太师(最高官职)历来都有,但用贤臣还是奸臣直接关系国家安危。举了两个典型:姜太公(贤臣典范)和尹氏(被诗经批评的奸臣)。

2. 中间以本朝历史为例:赞美文彦博(潞公)这样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痛斥蔡京、秦桧等祸国奸臣。用"说到他们就忍不住叹气"表达强烈愤慨。

3. 结尾感叹:现在朝廷提拔的人(扬王庭)明明有问题却无人敢反对,像文彦博这样的贤臣已不在,诗人感到孤独彷徨,不知该追随谁。

诗歌魅力在于:
- 用姜太公、尹氏等历史典故作对比,通俗易懂
- 敢直言批评当下朝廷用人不当,体现文人风骨
- "说到他们就叹气""贤臣不在我该追随谁"等句充满真情实感
- 通过古今对比,传递"治国关键在于用贤人"的深刻道理

全诗语言直白有力,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现实关怀,表达了一个正直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高斯得

宋邛州蒲江人,字不妄。高稼子。理宗绍定二年进士。李心传修四朝史,辟为史馆校阅,分修光、宁二帝纪。因言事,忤宰相史嵩之,出为外官。淳祐六年复以论史嵩之事被排出外。历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为宰相丁大全之党诬劾,夺职降官,大全罢,事始得白。恭帝德祐元年累官至参知政事,为宰相留梦炎乘间罢去。有《诗肤说》、《耻堂文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