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羁天子地
岭嶂开北门,寰宇相轩轾。
劲气铄群峰,湍流自猛鸷。
苍莽荒厓间,谁识天子地。
潋江奔上游,孤凤骞其翅。
万年盘古山,凿破洪濛翠。
从此金精辟,英雄奋颓季。
于今悲倒悬,神器沉幽冀。
回看五岭外,霸图争未坠。
炎汉高苍苍,山河起秋思。
天王在山徼,日月躔南次。
野老盻鸾舆,瘴海留忠义。
悠悠我行迈,无限兴亡事。
欲上粤王台,一洒啼鹃泪。
劲气铄群峰,湍流自猛鸷。
苍莽荒厓间,谁识天子地。
潋江奔上游,孤凤骞其翅。
万年盘古山,凿破洪濛翠。
从此金精辟,英雄奋颓季。
于今悲倒悬,神器沉幽冀。
回看五岭外,霸图争未坠。
炎汉高苍苍,山河起秋思。
天王在山徼,日月躔南次。
野老盻鸾舆,瘴海留忠义。
悠悠我行迈,无限兴亡事。
欲上粤王台,一洒啼鹃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又苍凉的岭南山水画卷,同时暗含深沉的历史感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自然奇观的震撼力
开篇用"岭嶂开北门"这样充满力量感的比喻,把连绵山势比作敞开的天门。"湍流自猛鸷"用猛禽俯冲来形容激流,让读者仿佛听见轰隆水声。最妙的是"凿破洪濛翠"这句,说盘古山像突然劈开混沌的绿色世界,画面感极强。
二、历史记忆的烙印
诗中藏着三个历史密码:1)"天子地"暗指南宋末代皇帝曾在此避难;2)"粤王台"指汉代南越王遗迹;3)"啼鹃泪"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这些意象串联起从秦汉到宋末的岭南史诗。
三、深沉的情感共鸣
诗人行走在这片山水间,产生三重感慨:面对"瘴海留忠义"的感动,看到"霸图争未坠"的豪情,以及"山河起秋思"的惆怅。最后想登高洒泪的结尾,把个人情绪升华为对历史兴亡的集体记忆。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把坚硬的山石写出生命张力(如"劲气铄群峰"),又将柔软的历史情思注入山水。这种刚柔并济的笔法,让自然景观成为历史的纪念碑,读来既觉气象恢宏,又感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