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八夜

槿户茅斋雅自便,京华风味入新年。
楼台冷落收灯夜,门巷萧条扫雪天。
病酒不闻花外漏,放朝仍得日高眠。
何妨静习闲中趣,欲问林僧结净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清新的正月十八夜晚,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刻画,传达出一种闲适自得的心境。

首句“槿户茅斋雅自便”,描述了诗人居住在简陋而雅致的环境中,给人一种闲适自在的感觉。这种环境与繁华喧嚣的京城形成对比,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味。

第二句“京华风味入新年”,意味着虽然身处简陋的茅舍,但诗人依然能感受到新年到来的喜悦与希望,仿佛京城的繁华已经浸润了这个新年。

接下来两句“楼台冷落收灯夜,门巷萧条扫雪天”,描绘了收灯夜和扫雪天的景象。这两个画面给人一种冷清、宁静的感觉,暗示着节日的热闹已过,诗人的情感也从热闹转向了宁静与内省。

接着“病酒不闻花外漏,放朝仍得日高眠”,进一步描述了诗人的闲适生活。因为身体不适而不能外出,反而得到了更多的休息时间。这种“日高眠”的生活,透露出诗人对于悠闲时光的珍视。

最后一句“何妨静习闲中趣,欲问林僧结净缘”,表达了诗人希望静心享受这一份宁静的乐趣,并且有结缘僧侣,寻求心灵净化的愿望。这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追求与向往,反映了诗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理解自我与自然。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喜爱以及内心对宁静、净化生活的向往。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