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在朋友陈氏园林中的闲适生活,充满了自然之美和隐逸之乐。
前两句写朋友住的地方像个大花园,橘树的刺和藤蔓的梢头围出一片幽静空间,暗示主人是个淡泊名利的隐士。"橘刺萝梢"这些自然景物成了心灵的屏障,让人远离尘嚣。
中间四句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园林景色:雨后沙山的凉意渗入座位,春天池水倒映着台阶显得格外幽深。主人穿着简朴的衣裳在霜前散步,月下弹琴时花香随着卷起的帘子飘进来。这些画面动静结合,既有视觉的清凉(雨、沙山、池水),又有触觉的体验(冷、深),还有声音(琴)和气味(花香),全方位展现了园林生活的惬意。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真羡慕朋友不用当官("铜墨"指官印),可以随时享受这样幽静的生活。这里透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全诗就像一组清新的生活照,通过园林里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传递出淡泊宁静的生活情趣。诗人用朋友的生活反衬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简单自由生活的渴望。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比如月下弹琴时花香自然飘进来这样的细节,让人感受到生活中最本真的美好。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