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梦篇 其二

乱曰:刍狗万物兮,天地不仁。
体止而用无穷兮,播生者于迷津。
有形而致用者之谓器,无形而用道者之谓神。
背昭昭而起见兮,聚墨墨而生身。
犯有形而遗大观兮,动细习于游尘。
彼至人而神凝兮,同予梦而先觉。
顾天下孰不学兮,乃会归于无学。
予心之不能忘兮,将波流风靡而奈何,唯镇之以无名之朴。

现代解析

这首诗《录梦篇 其二》探讨了关于梦、人生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分析:

1. “刍狗万物兮,天地不仁。” 这句描述了天地自然对待万物如同草扎的狗(刍狗),意指天地自然对待万物没有偏爱或偏恶。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不因为某个事物特别重要或有特殊意义而给予特殊对待。这是一种宇宙观的表达,暗示宇宙的运行不受人的意志所影响。

2. “体止而用无穷兮,播生者于迷津。” 这句描述了事物的本质和用途。“体止”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质或形态是固定的,“用无穷”则表达了这些事物虽然形态固定但其用途无穷无尽。而“播生者于迷津”则暗示了生命在宇宙中的迷茫和困惑。

3. “有形而致用者之谓器,无形而用道者之谓神。” 这里将事物分为两类:有形且实用的称为“器”,无形的但遵循某种规律或道义的精神力量称为“神”。可以理解为有形的事物更注重实用性,而无形的事物如思想、理念等则更注重其内在的价值和精神意义。

4. “背昭昭而起见兮,聚墨墨而生身。”以及“犯有形而遗大观兮,动细习于游尘。” 这两句描述了事物的反面和细节之处。背对光明所以能看见,聚集黑暗所以形成实体。同时,即使细微如尘埃也能观察到宏大的景象,细微的动作也能反映出某种特质或状态。这是对事物多面性和复杂性的描绘,提醒人们关注事物的细节和内在。

5. “彼至人而神凝兮,同予梦而先觉。” 这里提到了达到某种境界的人,他们的精神凝聚如同神明一般。他们与梦同行,但先于梦觉醒。可以理解为这些人在梦中也能有所觉悟,对人生和宇宙有更深的理解和洞察。

6. “顾天下孰不学兮,乃会归于无学。” 这句话似乎在讨论学习的重要性。虽然天下人都学习,但最终可能回归于不学习的状态。这里的“无学”可能指的是一种超越学习的境界,不再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学习,而是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层理解和体悟。

7. “予心之不能忘兮,将波流风靡而奈何,唯镇之以无名之朴。” 最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有些事情难以忘怀,如同被潮流所影响一般无法抗拒,只能用淳朴无名的真实情感去对待和处理。这是对人生情感和面对困境的一种态度和建议。

总的来说,这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有形与无形、学习与无学等哲学话题,并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梦和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它以深入的思考和生动的比喻吸引了读者的注意,让人在思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和魅力。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