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一作李才江诗)

半空飞下水,势去响如雷。静彻啼猿寺,高陵坐客台。
耳同经剑阁,身若到天台。溅树吹成冻,邻祠触作灰。
深中试榔栗,浅处落莓苔。半夜重城闭,潺湲枕底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间瀑布的壮丽画卷,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感官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开头四句像电影镜头般由远及近:先写瀑布从半空飞泻而下("半空飞下水"),轰鸣声如雷贯耳("势去响如雷");接着镜头转向周围环境——寂静的寺庙里猿啼声声("静彻啼猿寺"),高处的亭台坐着观瀑的游客("高陵坐客台")。这里用声音的对比(瀑布声与猿啼)和空间的层次(高空飞瀑与地面亭台),营造出立体景观。

中间六句用身体感受来写瀑布的威力:耳朵像经过险峻的剑阁("耳同经剑阁"),身体仿佛到了仙境天台山("身若到天台")。水花溅到树上结成冰凌("溅树吹成冻"),冲倒祠堂化作飞灰("邻祠触作灰"),在深潭中试投果核("深中试榔栗"),浅滩上散落着青苔("浅处落莓苔")。这些描写既夸张又真实,通过触觉、视觉等多重体验,让人感受到瀑布的力量与变化。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深夜城门关闭后("半夜重城闭"),枕边仍传来潺潺水声("潺湲枕底来")。这个收尾很妙,说明瀑布的声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连梦里都在回响。全诗从白天的震撼写到夜晚的余韵,形成完整的时间闭环,突出瀑布令人难忘的魅力。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一系列动态画面和感官体验,让读者自己感受大自然的壮美。这种"以景传情"的手法,正是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0